Sunday, December 02, 2007

转载: 怎么向学生解释西藏问题[mitbbs]

原文链接: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History/29247230.html 有删节。
发信人: shzk (),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怎么向学生解释西藏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1 21:04:28 2007)
今天上课提到西藏问题,我就按照一贯的教育告诉他们西藏从元朝就是中国一部分,明,清,民国,一直接管,西藏就基本上没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新中国政府也当然继续统治。但没想学校里有个藏独学生,是达赖喇嘛一派的,他怒气冲冲地要我拿出非中国学者提供的证据,还坚持说西藏一直是主权国家,直到中国侵略。我非此专业人士,没找到什么有力的英文证据。找地图,还发现明朝地图就是没有西藏。请这里的各位专业人士解释一下吧。谢谢。

发信人: loverani (有电视和显示器方面的问题就问我)
You will get yourself into trouble by spreading communist propaganda.
It is true that Tibet came under Beijing's control in Yuan and Qing Dynasties. But in Ming Dynasty Chinese emperors had no control over Tibet other than bestowing honorary titles to various Tibetan kings. From 1912 to 1950, Tibetan authorities did not acknowledge Chinese rule.

发信人: loverani (有电视和显示器方面的问题就问我)
中华民国政府并没有能够有效控制中华民国地图上的西藏。
当然,达赖所说的大西藏在吐蕃王国灭亡以后就分崩离析了。青海省的主要部分和四川省的西部在元明清民国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

发信人: hezhi (荷芝)
对西藏最彻底的统治还是毛太祖开始的
以前的比较松,但西藏算自治,不算国家

发信人: loverani (有电视和显示器方面的问题就问我),
明朝的时候西藏分裂成很多小国,他们只是接受明朝皇帝和鞑靼瓦剌可汗荣誉封号,并不在中国版图内。

发信人: hezhi (荷芝)
明时,国土在收缩 从清时算起,也有300多年了

发信人: whyisthis (为什么会这样)
loverani是一个有着男性爱好的女性。不过,还是很佩服她对历史的了解。
从1911年到1951年,西藏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若即若离。在13世和14世达赖统治期间,西藏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关系非常紧张,在热振活佛掌权期间,西藏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良好。不过,西藏地方政府一直没有否认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对其的宗主权,虽然西藏地方政府认为自己主权独立。

发信人: klim (klim)
Let them read this article and go figure.
Friendly Feudalism: The Tibet Myth http://www.michaelparenti.org/Tibet.html

发信人: whyisthis (为什么会这样)
明朝确实没有有效管理过西藏。永乐皇帝和正德皇帝曾经给了西藏的一些大喇嘛以国师法王的封号(比如葛玛巴的大宝法王的尊号就是永乐皇帝赐的,永乐皇帝还送他一顶黑帽),但明政府并没有能力控制这些喇嘛。这些大喇嘛在和明政府交往的同时也和蒙古人勾勾搭搭。
清朝和元朝对西藏的控制比较紧。西藏介于领土和藩属之间的一种状态。
中央政府尝试将西藏从现代意义上并入中国,是在十三世达赖前往北京朝圣的时候,慈禧太后让其下跪。后赵尔丰领川军入藏,西藏当时已经在实际上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不过,随后的辛亥革命让西藏内附的进程中断。赵尔丰被杀,达赖喇嘛再次掌权,西藏在整个民国时期处在独立的边缘。
我朝太祖武皇帝威加四海,小小的西藏自然也不在话下,17条签订后,西藏从此变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也别想拿去。

发信人: jprp (极品人品)
读《天葬》 你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以书中提到的文献找英文翻译

发信人: ChicagoLake (五湖客)
这个学生是要你提供英国人或欧洲人的证据还是印度的证据?他们的证据就很权威吗?
印象里英国人到西藏已经是很近的事了。而印度在被英国占领之前,一是技术手段和身体素质很难爬上西藏,二是社会形态落后不具备向西藏扩张的实力(说不定反到是西藏有向南扩张的架势)。因此,英国人,欧洲人或印度人对于西藏的的了解,特别是对西藏历史的了解,是绝对比不上中国人对西藏的了解的。

发信人: rule55 (R55)
你就扯吧,现在蹦蹦跳跳的达赖还是国民党政府册封的。。
【 在 loverani (有电视和显示器方面的问题就问我) 的大作中提到: 】
: You will get yourself into trouble by spreading communist propaganda.
: It is true that Tibet came under Beijing's control in Yuan and Qing


发信人: laomutou (xinren)
西藏的农奴制度如何可以说明西藏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呢?不懂。萨达姆搞独裁,美国就可以侵略伊拉克啦?
如果西藏是中国的,却何中原的制度不一样,那不是一国两制吗?不是说一国两制是老邓发明的吗?一头雾水啊。
嗯,看来我们的教育不太成功。
发信人: AuldLangSyne (Auld)
:西藏的农奴制度,和中原历史上的农奴,还有俄国,欧洲其它国家的农奴有什么异同?谁来讲讲?
【 在 dtxdtx (tyty) 的大作中提到: 】
: 讲西藏特有的农奴制.


发信人: OverCloud (天马行空)
1912年到1950年,西藏的地位有点象现在的台湾,事实上不受中国控制,但也没有法理独立。 比台湾还要糟糕的是,1950年以前没有任何国家曾经正式承认西藏独立。 西藏如果在那时侯宣布独立,中国没有任何办法制止, 但西藏没有那样作。 西藏在1911年以前是满清的附属国,但不是满清的正式省份。 满清深深卷入西藏的宗教和世俗事务,西藏要靠满清才能保持政治,宗教和防卫的稳定。 西藏那时和中国的关系有点象现在的波多黎各和美国的关系,不是一个正式的州,但属于美国的领地。 西藏在明朝时期和中国没有很多关系,但在元朝,西藏和元朝统治者有隶属关系。 再往前,什么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都是far fetched.
如果有人问起西藏问题,我认为最好不要直接回答。 因为西方民众已经被好莱坞电影和藏独宣传机器洗脑N遍了。你说什么他们都听不进去。 最好推荐几本西藏研究藏学的权威人士写的关于西藏的权威著作。 西方学者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观点是中立的。
The Snow Lion and the Dragon, China, Tibet, and the Dalai Lama. by Melvyn,
C. Goldstein. 这本书简明扼要,作者是目前西方藏学研究的权威,会说藏语,曾多次前往西藏获取第一手资料。
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 by A. Tom Grunfeld. 这本书比较深入,当然也就比较厚。

发信人: OverCloud (天马行空)
一国两制在1950年和1959年之间在西藏实行过,那时候的西藏有两个政府,一个是西藏地方政府,一个是中央政府。 货币也是两种通行。 当时西藏的社会制度和中国其他地方都不一样,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旧制度。农奴还是农奴,贵族还是贵族。

发信人: OverCloud (天马行空)
西藏在1911年以前属于满清中国,极端藏独分子可以说满清不是中国。 在1912-1950年之间,西藏的地位很是微妙。 可以说是独立的,也可以说是不独立的。 问题是那时的西藏政府是怎样说的,怎么作的。 他们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作。 1950年他们一觉猛醒,才发现他们的破败的老主人换了新的行头,精神抖擞地提着枪在敲他们的大门,那时一切都太晚了。 现在的西藏牢牢被握在中国手中,只要中国不解体,西藏绝无希望独立。

发信人: genefy (dragoon),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of words. Look at this stamp issued by USPS in 1942 with background of a map of China. CHINA COMMEMORATIVE STAMP-ISSUE OF 1942.

发信人: davidh (终于有钱买裤衩了)
我倒觉得对美国这种联邦制国家的人来说,也许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我们统治西藏的合法性:
我们假设西藏的地方政权分为两党:达赖党和班禅党,虽然达赖党要求独立,可惜班禅不干,一心要跟阿共干.于是达赖党怒了,要求改游戏规则发动叛乱,可惜失败出逃.于是班禅党成为了目前唯一的(西藏)执政党.
所以,目前达赖应该做的是应该重新摆正和班禅党和关系,在野党也是需要守法的.如果达赖不再通过和当地另一执政党的协商而直接从国外寻求帮助要求独立,这就是叛国罪.
这个例子如果放在美国也是一样的,比如说那个在野党在某州竞选失败并觉得不公平.但他不服气,带一帮人去了海外(比如说俄罗斯/中国),选择了在海外宣布那个美国的州独立了并且到处骂美国政府是混蛋,这在美国难道不是被人人唾骂的么?我想FBI一定会以反恐为名干掉他的.相对来说,中国政府已经做的很不错啦.(当然主要是因为没能力)
(本文绝对经不起推敲,只是不爽说着玩玩,全当笑话好了)

Labels: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黑人英语 Ebonics

美国黑人所说(可能也包括书面的)的英语,即黑人英语(俗名:black english, 专有名词:Ebonics[=Ebony+Phonics] ,学名: 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跟我们学习了解的英语(美音或者英音澳音)从发音上很不一致(其实语法也有不小的差异),极难听懂;而且美国各地的黑人所用口语听起来很像(同一种口音),不像白人英语还有地方口音,就这个问题我跟他人讨论过几次没有很好的结论。不过还是总结一下。

黑人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差异:
96年的老新闻了。http://www.cnn.com/US/9612/22/black.english/index.html
加州的奥克兰校董会承认黑人英语为学生的第二语言(一外)。此举是为了提高以黑人为主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教黑人学生的教师需要培训黑人英语,然后能更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虽然密歇根安娜堡市的一些学校早(1979安娜堡决议)就开始自发的教黑人英语了,但是奥克兰是第一个以学区为单位的集体行为。

黑人英语的特点:
不发d音,good->goo; th->f, with->wif. 语法另有特色,在此不作讨论。

详细介绍请参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African_American_Vernacular_English
总结如下:黑人英语由西非部落语言和美国(南方)英语融合而成。产生于奴隶贩运过程,定型于南北战争时期。有些黑人在解放之后回到西非,导致现在喀麦隆等地的英语跟美国的黑人英语十分接近。黑人英语不能融入标准英语的现状反映了黑人白人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黑人大都会说这两种英语。可是黑人英语为什么听起来都一样呢?可能跟早期奴隶来源比较集中(西非),加上蓄奴区主要在美国南部有关。众多奴隶们有很多的机会合作交流,最终创建了这一独特的语言。(也不是很好的答案

顺便提一下美国语言现状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s_in_the_United_States
截至2000年。
英语82%(美式,加式,和黑人英语;但是英语并不是官方语言,美国没有指定官方语言)
西班牙语11%(拉美移民有希望后来居上,美国的西语人口世界第五)
中文0.6%
法语0.6%
德语0.5%(德国移民最多~4千7百万,现在可能已经降到第二名了)

Labels: , ,

Sunday, November 25, 2007

The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转载:出国好比出麻子

转载一则
http://mitbbs.com/article_t/Chemistry/28976175.html

发信人: crazyman (嘉天之锡),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出国好比出麻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25 03:41:39 2007),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Overseas 讨论区 】
发信人: arthury2005 (亚瑟), 信区: Overseas
标 题: 出国好比出麻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25 00:39:42 2007), 转信

怎么样,围城里面的这段话够精辟的了吧

“唐小姐,现在的留学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我父亲常说,从前人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么大,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 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说把留学这事忘了。像曹元朗那种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

唐小姐笑道:“人家听了你的话,只说你嫉妒他们进的大学比你进的有名
----------------《围城》

Labels: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马太效应

发现了几个相似的概念

马太效应 (Matthew Effect)
马太福音25章“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Bus bunching (破车爱揽载?)
正反馈
顶端优势……

看样,上帝奉行人之道啊。

Labels:

Saturday, November 10, 2007

Natural Bonding Orbital

修改于2007年11月10日星期六
引言2007年11月2日星期五
Natural Bonding Orbital (NBO)这个概念困扰本人许久,也曾经搜索过各种解释,总觉得没有一种简单到基本数学背景就能理解的地步。然而这个概念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结构计算结果分析当中。

本文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NBO,由于某些术语习惯于英文表达所以将采用中英文混编的方式。

定性描述
从IUPAC的定义(http://www.iupac.org/goldbook/NT07077.pdf)来看,NBO可以简单的总结为:用Lewis键的概念来解释量子计算的结果。这种解释实际上是Pauling杂化价键轨道(VB)针对当前主流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解释的改进。

沿革:
从Lewis键的概念(电子对共享,定域于一对原子之间)出发,化学的很多现象得到简单的理解。Pauling VB(价键轨道)概念将Lewis键与当时的(30年代)量子计算结果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上杂化的概念使化学反应得到很好地解释。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强调定域的价键轨道概念在计算中表现不如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LCAO)。随着主流计算技术走向LCAO,VB逐渐走入冷门。分子轨道概念主要缺点是过分的强调每个原子轨道对于每一个分子轨道的贡献从而导致所得到的分子轨道无法定性的理解。正如Mulliken所说,“计算越精确,概念越虚化。” [J. Chem. Phys. 43, S2 (1965).]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再一次将量子计算与传统定性的化学键概念结合起来就成了一个问题。

NBO应运而生。
它的构造跟Pauling的价键轨道很相似,所不同的是:价键轨道中使用的是氢原子为原型的AO(原子轨道),而在NBO中使用的是NAO(自然原子轨道)。NAO与AO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入了更多的限制条件——在AO正交化的基础上添加了原子间轨道正交的要求。这样又产生了新的问题:NAO在每个分子中都不一样,因为NAO反映了AO在分子环境中被挤压改变后的情况。换句话说,NAO不像AO,没有一套标准的轨道(类似s,p,d的AO)可以套用。对于单个原子来说NAO==AO。

在NAO的基础上,原子间的键可以用NHO(自然杂化轨道)来表示。NHO是同一原子上NAO的加权线性组合。自然NBO就是不同原子NHO的加权线性组合。也有成键反键轨道,σ,π轨道(与MO形状不同)。NBO也是严格定域的,现有的实现方法不能够处理激发态轨道,共轭轨道(大于3的多中心轨道)。

加强版——NLMO(自然定域分子轨道)
NLMO是半定域轨道,与CMO(正则分子轨道,LCAO中的轨道) 不同,并且与NBO相似。NLMO没有CMO的总体对称性要求(过严要求)。采用Lewis键结构,避免了CMO对称性带来的强迫混合。例如:某个体系中两个距离较远的轨道,因为它们的对称性相同,CMO迫使两者叠加,生成对称的和反对称的MO。而在NLMO中,两轨道自然就是最后的分子轨道,无需叠加。NLMO可以说是去掉了一层“虚假离域”,从而更容易理解。

NLMO中添加了离域作用,由于NBO轨道占据数小于2,通过叠加相邻轨道(方法比较繁琐),轨道占据数被补回为2。NLMO=r1*NBO+r2*NBO’。

NBO5.0官方站点
http://www.chem.wisc.edu/~nbo5/
NBO权威解释
http://www.chem.wisc.edu/~nbo5/web_nbo.htm

Labels: , , ,

chemical bond


A short essay by Frank Weinhold and Clark R. Landis


chemical bond concept development:
1. Kekule et al. 19th century;
2. G.N.Lewis, 1916 "shared electron pair";
3. Valence Bond Method/Theory: In the 1930s, Pauling combined Hietler-London's quantum wavefunctions ansatz and Lewis' "pairing and sharing" of electrons ;
4. In the 1970s and after, VB was found to be inferior MO in calculations, localized chemical bonding concept met difficulty.

Two very famous comments:
"The more accurate the calculations become, the more the concepts tend to vanish into thin air”--R. S. Mulliken, J. Chem. Phys. 43, S2 (1965).
“the supercomputerhas dissolved the chemical bond”--B. Sutcliffe, Int. J. Quantum Chem. 58, 645 (1998).

5. In the 1980s, NBO and NRT(natural resonance theory) by Frank Weinhold et al. give Lewis bond a revival.
6. maximum bond order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6


Labels: , , ,

Friday, November 09, 2007

美国(政府)是如何控制媒体的6 完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问的好,给一个解释:
现状:美国统治阶层不在乎conspiracy thoery,因为conspiracy theory 根本无法威胁其统治,从而允许它们存在于circulation中。

原因:美国大众生活水平高,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对其生活满意,从而没有去思考 conspiracy thoery的动力和能力。

占人口巨大多数的底层老百姓 虽然才挣不到30k.但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体育,游戏等。他们的生活,除工作以外,就被这些所占据。说的好听点,就是老百姓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但换一个角度说,则是老百姓以被这些娱乐收买和麻痹,或者说,统治集团给老百姓一切娱乐满足个体各种需求。于是,老百姓不仅逐渐失去质疑等能力,而且根本就不想去质疑或思考各种conspiracy thoery.所以说,现代的电视等与罗马时代的角斗场。

中上层同理,只是他们的娱乐方式不同,而且他们是目前社会利益分配框架里的受益者,同样缺乏思考/质疑 conspiracy thoery的动力。(但他们有能力去思考)

近几年对911真实性的质疑和对bush家族早年发家与资助纳粹的质疑,引起了新一波 conspiracy thoery的浪潮。而且对911真实性的质疑尤为突出。鉴于此,不如自己先给自己下个定义,先入为主,让大众看到,这也许是拍摄《越狱》的原因。而且,美国政府也是受雇于财团的,但政府民意下降,财团完全可以“顺水推舟”,“顺应民意”,为下一届受雇的政府做好准备。

发信人: lzhongsh (lzhongsh),
我说那句话,的确欠考虑,所以我把它删了。不过阁下对洗脑的定义也不是正解,比如现在每个中学生都要学现代物理化学,却很少人学巫术、占星术,阁下是不是也认为这是洗脑的结果?

还有,今天有这么多美国人反对伊拉克战争、要求美国政府撤军,电视台上也经常在辩论,这难道是美国精英阶层失职,忘了对民众实行洗脑?

发信人: arlex (:-)),
我对洗脑的认识也是根据生活经验不断积累深化的,我也相信我对洗脑的定义肯定不是最终解释,但比很多人更全面一些。
我一直很奇怪:提倡‘民主’‘自由’的人在别人讨论‘民主’‘自由’及其相关词语,如‘洗脑’,时,却很少能容忍对它们本身的探讨,这个究竟是为什么?‘民主’‘自由’本身真的是只能衡量别人,自身永远不能被鉴定和衡量吗?另外,在美国,伊拉克战争的确可以被质疑,但有谁敢质疑反恐战争?‘反恐战争’就是美国精英阶层设置的一道不容质疑的底线。

发信人: kuku (小黄猫),
Noam Chomsky对美国的新闻管制有非常深刻的分析,建议读下面两本书之一:
Necessary Illusions: Thought Control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发信人: alanalan (Matthew),
美国人心目中的民主自由是什么?为什么又加上“更加”二字?呵呵。无非就是美国人做的事就是民主的,自由的。与美国不一样的便是不民主的不自由的。这种的推论方式在中国也这样。无非是政治游戏而已。
美国的媒体在self-censorship做得不要太好。虽然没有美宣部审片,人家导演、编辑都自我先阉割了。看看变形金刚典型的美国政府宣传片。美国大兵,中东儿童,大兵救儿童,中东人民帮助大兵,不要太和谐。。
中美在媒体操控上的形式和效果差太远,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一个是妖魔的communist,另一个也是妖魔的capitalist。我们这样的草民至於为某一方辩解吗?太可悲了吧。这两者我们都没有必要选择。应该有我们自己心中的民主和自由,但决不是美式的,更不可能是中式的。

发信人: lzhongsh (lzhongsh),
你当然可以质疑反恐,也可以质疑民主和自由,就好象你可以学汪精卫质疑抗日战争,学jiazheng质疑911,甚至学日本人质疑南京大屠杀。

信人: lzhongsh (lzhongsh),
美式民主当然不完美,美国也不是极乐净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极乐净土乌托邦理想国谁都幻想得出来,只是,以人类的罪性而言,你觉得我们有可能造得出来这种国家吗?历史上有人试过,不过无一成功。

发信人: arlex (:-)),
我们是在谈论媒体中,精英阶层设置的各种不容置疑的底线,象反恐战争的情况。而你说的质疑也就是在个人心中或非常小范围的事(或者你能给我找出美国主流媒体质疑反恐战争的文字?),是两码事。后面几个类比更是扯了。美国精英阶层洗脑方式稍微高明些,可以蒙蔽更多一些人,包括你,并不能改变其控制和洗脑的本质。

发信人: dlsc (dlsc),
可是老百姓大都不是专业政治家,在信息获取上也是“懒惰的”,喜欢多找几家媒体看个究竟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基本上已经不自觉的被主流媒体控制了,中国确实失败一点儿,主流媒体得不到人民的信任,中宣部应检讨自己的业务能力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的确。

顺便帮你把没说的话说出来:“911 和 反恐战争”也许第二个德国国会纵火案。

美国是有前科的。珍珠港事件,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个定论:在日本偷袭前,罗斯福当时确实是知而不报。动机是利用大众爱国主义情绪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但战争是毁灭财富的,老百姓拼命工作却无法从中获利,能在战争里赚钱只有两类人,军火商和银行家。通俗点,一个给政府造武器,一个帮或者给政府借钱买武器。

History has a tendency to repeat. 911 以及 反恐战争是否是历史的重复,这值得思考。目前,可以肯定的事:切尼的军火商背景值得疑问;Henry Paulson 进入Treasury之后却还是Goldman Sachs的最大的single shareholder;Timothy Ryan 入白宫前 也是 JP Morgan 得力干将。

虽同在白宫的一片屋檐下,但他们到底在为谁做事则不得而知。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你说了半天还都是猜测。那个学术界的定论在什么地方,怎么定的?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一句话的质问 比 长篇的论证 要难得多了。
鉴于此,提供一些证据,让你没白忙活。

背景: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congress质疑了美国政府是否有隐瞒日本可能偷袭珍珠港的事实, 并由 joint congressional committee, Army Board 和 Navy Court 做了调查和裁决。

这里有三份相关报告的原版(后来被美国学者Transcribed上到学校图书馆数据库)一份是joint congressional investigation committee 对质疑President知而不报的full report.里面涉及美国情报部门 coverup,前后反复更改 testimony内容 等隐瞒手段的曝光。下载地址:
ftp://ftp.purdue.edu/pub/Liberal-Arts/History/pha/pearl.harbor/congress/congress.zip

另一份是当时army board调查该事件的secret报告,后来解密了,也是由学者Transcribed上来。由于这份文件是直接纪录从captain到colonel 的testimony, 里面的证据很多,结论也直接。没时间的朋友,直接从第五部分的 summary 看起。

举个两个例子:
原文:“Now let us turn to the fateful period between November 27 and December 6, 1941. In this period numerous pieces of information came to our State, War and Navy Departments in all of their top ranks indicating precisely the intentions of the Japanese including the probable exact hour and date of the attack.” - 摘自第五部分 summury

还有 “It was no surprise that the Japanese would reject the Ten points on November 26; that course of events had been well pictured by complete information of the conversations betwee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its representatives available to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 - 摘自第五部分 summury

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学历史的朋友,可以拿这个做论文素材,然后在国内发表一下,绝佳材料。下载地址
ftp://ftp.purdue.edu/pub/Liberal-Arts/History/pha/pearl.harbor/misc/army_1.txt

最后一份是美国navy court对美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上是否负有知而不报责任的裁定。

结论是:Navy Court found Washington guilty. 这是正式的official position.
下载
ftp://ftp.purdue.edu/pub/Liberal-Arts/History/pha/pearl.harbor/navy.court/navcourt.zip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我看这都是马后炮。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看来要手把手,一个字一个字教你读,你才罢?
一句“说了半天都是猜疑”,
一句“这些都是马后炮”。
你确实是个才学扎实,负责任的人。佩服。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废话,战后放空炮谁都知道。

发信人: arlex (:-)),
真是个鸭子,长着鸭子嘴---死硬:你说别人都是猜测,别人告诉你出处,在事实面前,又扯什么‘马后炮’,真是jp。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他说是定论,给的就是两份调查报告,那叫定论?知道什么叫定论吗?

发信人: arlex (:-)),
你就扯吧:即便他证明这是定论,你还会问‘知道什么叫学术界’?鸭子先生真是名不虚传。

发信人: arlex (:-)),
反正‘民主’‘自由’‘控制传媒’‘洗脑’‘定论’这些东东都是你和你美国干爹定
义的,你怎么说就是什么好了。你又赢了。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ai, 不是俺死较真,是U太无知。

调查肯定要在事件发生后做,相关事件没发生,拿什么做调查???。至于“放空炮”,navy court,army board的 report 上清清楚楚写着事情的原委/真相,official 结论清晰。所以请在调查后发言。 (哥们,没事别在这瞎搅,有空还是去拼 texas hold'em unlimited 吧。)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这里的定论指 offical position, 而且是由 navy court 判定的。
后面两个结论则不是由court裁定的offical postion。但提供者分量极重。

Amry Board 提供的是一份报告。根据testimony汇总的 对政府是否隐瞒珍珠港偷袭的 结论。 congressional committee 给出的也是一份报告,呈报给congress的。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你说的这几个跟学术界的定论不是一回事啊。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哥们,你像足孔已己。

以上这是学术界用来讨论该事件的最好证据之一。这是直接把hardcore solid  evidence 放上来的,还想怎样。 难道你要的就是某某学者空口的一句话(gov was responsible or gov was not guilty?),这样的空话JSTOR上有很多,保证5分钟搜出20篇。再者,你不会看下载地址的出处?这是学校传上来, 要找学者观点,直接去学校部门主页。

学术界如何看这个事件,还是刚才说的那句话,president知情不报得事实已经被认同。那么多期刊里的文章你不查,等我费力查好了,你就再说一两“马后炮”?
To 斑竹:

认清了无赖本质,俺就不放言了。但对于扰乱正常讨论的无赖行为,请斑竹负起责任,
给予适时制止。xie xie.
---------------------------------------------------
-----------------end-----------------------

Labels: ,

美国(政府)是如何控制媒体的5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引用:“你知 道红脖子都看什么新闻吗?你以为他们看cnn?”
这正是美国的高明之处。愚民政策经久不衰。赞一个。

知道美国有百万人口沉迷online WOW(war of craft)么?罗马时代是角斗场,现在是电视和online gaming. 不禁想起一句:History has a tendency to repeat.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这正是我们国家的进步啊。

想想看,89年要是有超女、我猜、周杰伦、日本A片、网游、5块钱的美国大片,学生们还会没事找事,上街游行么?

所以,生活水平提高的真正意义 = 社会稳定 = 统治阶级0威胁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刚才没把意思说清楚。

WOW (war of craft) 不是美国没落的象征,而是老百姓更加趋向于“无知”,“不关心时政”,社会更稳定的标志。也是愚民政策中成功的一部分。

美国nigger 99%基本上没有任何edu, red neck (white) 苦工阶级基本上大学混出来了工作,edu水平 = 国内初中。他们这些人收低于30k,但人口比例占40%以上。如果不给他们提供娱乐麻痹,他们就会是社会动荡的主力。Drug, pron 等产业随之蓬勃发展。

发信人: marshallyuan (森林小熊),
你这口气怎么越看越像李博士啊,上来就说“先看某某书或者学习某某理论,然后和我讨论”,呵呵。

那我也建议您学习一下美国宪法和关于宪法的各重大案例,美国的法律不是摆设。你这财团阴谋论,美国的创建者们当时就想到了,否则不会采取现在这种制衡的手段来预防。

“美国的真正主人”=“美国经济背后的真正主人”?您的逻辑思维跳跃比较快啊?美国的经济确实都是大财团在推动,但是不代表人就可以完全控制美国政府了左右媒体了,美国的宪法保百姓自由发声的权利,宪法也保证了没有什么人能够做一辈子江山或者指定自己的接班人。否则所谓的那些经济学家写的阴谋论文章还能发表吗?早就被财团控制的政府宣布为反美的反动材料了吧?您还能看得到买的到?您说是不?

而且,您倒是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财团怎么控制了媒体掩盖了什么事实真相?SARS没报道? 是哪个油田爆炸了没报道?还是哪个政客的丑闻没揭发?据我所知,伊拉克虐囚也是美国媒体自己抖出来的吧?财团自己揭发自己?阴谋论要有论据有具体案例吧。

M&A我不懂?呵呵。您自己说了,人搞并购是为了SYNERGY和GOODWILL,没错啊,当时是冲着这个去的。可惜后来网络泡沫爆了,以前MODEL算出来的全不对了。所以我说他们CEO都后悔了,说不定明年把那AOL又卖了,这算是控制还是不控制媒体啊?

发信人: butler (butler),
美国哪届政府这么牛逼“控制住”媒体拉?

媒体这玩意,也不是政府说“控制”也就“控制”得了的。它总得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 :废了新闻法(或根本不允许制定新闻法)、建立新闻审查机构、实行党委对新闻机关的“领导”制度,对反对声音的对象实施专政,等等,这都是可用的具体的技术手段。

没了这些具体的手段,难道这美国政府也有靠“发某某功”让各媒体就范的能耐?真有这么“控制于无形之中”的功夫,牛逼轰轰的中宣部还能不捷足先登学到手而后炼它个炉火纯青?起码也不至于尽做一些生孩子没P眼的ws事,而被中国老百姓骂得狗血淋头吧

美国什么烂事,各个层面的声音都能在媒体出现,不容易了。

发信人: honestjohn (不是我干的),
美国媒体我看得不多,不过CNN上每篇有关西藏的消息,最后总要加一句:“中国(有时是中共)1951年侵略西藏后西藏并入中国……”。即使是中国人来美国后如果看了十年这样的说法可能都会信以为真,不要说那些在美国长大的人了。

这“多出来的一句”非常重要,正是它在潜移默化引导读者的思维。因为读者通常对新闻的正文多少报有怀疑态度,而对背景介绍的戒心就小多了。把宣传的内容加在背景介绍内,比《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长篇大论管用得多。这正是美国人的高明之处。

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时,CNN(还有其它媒体)结尾非要加一句“中国是从俄国手上买来的飞船技术”。这次中国发射探月卫星,图片上居然把火箭发射的场面放在远景,而近景是穿得破烂的当地农民在种地。暗示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不应该搞卫星(不是我瞎猜,而是以前TIME上就有类似的文章)。在美国人看来,中国只配做裤子,搞高科技也只不过是装装电脑罢了,根本不应该有自己的高科技,即使想搞也搞不出来,即使搞出来了,不是向俄国买的就是从美国偷的。

从对媒体的控制而言,美国政府一点不输给中宣部,只不是手法比较老练而已,毕竟美国政府官员的受教育程度比中国官员高得多。

发信人: marshallyuan (森林小熊),
那只能看出是美国的媒体有倾向,不喜欢中国政府,这个其实很明显。不过你说这是美国政府控制的(意思好像还有个美宣部在背后),何以见得?这论证过程中有个missing link啊.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其实是美国人不喜欢中国人而已,谈不上舆论控制。

发信人: CPCaniggia (flying bird),
喜不喜欢是一回事,但捏造新闻来攻击其他国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美国媒体也许没有被政府控制,但他被大财团控制几乎是肯定的。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美国有不同层面的媒体,还有互联网。媒体被财团控制不可怕,关键是还有别的媒体制衡。另外,美国人对中国有恶感也反应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就跟中国对美国也没有好感一样。

发信人: CPCaniggia (flying bird),
在对外方面其实美国媒体是没有制衡的,对中国的报道几乎清一色的。
美国内部事务的报道的确有所制衡。
假如一个国家的媒体对一个外国的报道几乎完全被一派意见压倒,那时非常危险的,
假如利益集团希望对他国发动一次战争,战争根本无法避免。

相比之下中国对美国的报道要好得多,要不不会有这么多人出来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没有制衡?你看不上美国媒体,完全可以看别国媒体,别告诉我说美国block了bbc,新浪甚至人民网。中国对美国的报道,也是一边倒。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一,你自己读不懂么?“美国的真正主人”就等于“美国经济背后的真正主人”。如果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的普通常识不懂,那请看下面的例子。

二,“美国的经济确实都是大财团在推动,但是不代表人就可以完全控制美国政府了左右媒体了” -- 太无知了吧。

举个例子:
美国宪法和民主制度是founding fathers制定的,那时候美国银行家还没有能力控制货币发行权。但1907年的金融危机后,货币发行就被控制在一少部分银行家手里。1913年的国会通过的 Federal Reserve Act,直接越过宪法(请参照 US consitution, article I, section 8 "the congress shall have power to coin money, regulate the value thereof...."), 给与Federal reserve货币发行权。

换句话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的货币发行权应该被congress控制,可congress直接把这个对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权力直接给了 Federal Reserve。 Congress 每半年才对Federal Reserve audit 一次,其实也就让 Bernanke 去 congress的banking committee 走个过场。而且这个audit四年后公开。

现在,问两个问题,第一:federal reserve 谁真正拥有? 当然不是 congress, federal reserve 只是对 congress 负责(accountability),当然也不是 us government. 因为 federal reserve 在1913年成立的时候,us government 没往里面投一份钱。所以,fed 成立的时候,谁出了资金,谁就是股东。根据目前的历史记载,1913年的救世主是 JP Morgan 和 JD Rockefeller. (JP Morgan 和 Rockefeller 的背景:在anti-trust出现之前,JP Morgan Co. 和 Standard Oil 掌控美国绝大多数的基础设施行业。比如,Standard Oil就几乎控制了全美的石油开采,refinery,和retail,JP Morgan 则控制着全美的铁路公路运输。在那个时候,他们就是掌控美国经济的财团。

第二个问题:既然congress把货币发行权拱手让给federal reserve, congress如何解释的呢?
在fed的主页上,只找到了三句话:“The intent of Congress in shaping the Federal Reserve Act as to keep politics out of monetary policy. The System is independent of other branches and gencies of government. It is self-financed and therefore is not subject to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ary process.“ 强调的是 independence. Federal reserve, 不被congress control,这样最能减政府干预,诠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性。

我没听错? 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然的演化出monopoly时,政府干预出台anti-trust, 但到更重要的货币发行时,政府则撒手不管。monopoly的影响再大,也绝没有money supply 和 federal fund overnight rate 对经济影响大。

在那些被收买的经济学家的论文,观点也一致雷同,只是换着不同角度自圆其说。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这个bernanke是小布什提名的吧。

发信人: lzhongsh (lzhongsh),
按照阴谋论者的逻辑,美国人从中小学就开始接受洗脑了:教人权法治,不教君臣纲常;教电脑,不教算盘;教现代物理化学,不教阴阳五行。

发信人: nickmit (上海老姜),
呵呵,几乎每天都有:
美FAA数据显示通用航空死亡事故数降低百分之五

【 在 purohol2 (姑苏一怪)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给找找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官方媒体对美国的正面报道....
: 假如利益集团希望对他国发动一次战争,战争根本无法避免。
--
发信人: arlex (:-)), 信区: ChinaNews
美国精英阶层也挺不容易的,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看看这条线上一些人一看到别人说点事实就急的那种模样就知道了。
【 在 arlex (:-)) 的大作中提到: 】
: 美国不是个民主国家,是个精英治理的国家。美国媒体不是公正的媒体,是为精英阶层
: 服务的载体。这种载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少许杂音,但一些精英立志灌输给普通民
: 众的意识是其底线和根本,是绝对不容质疑的,这些意识包括:美国是民主国家,老百
: 姓可以真正选择管理者;美国代表着正义;保障美国的利益和安全是保障世界和平的前
: 提,反对这个的人就是‘恐怖分子’,就是世界公敌;。。。

--
发信人: lzhongsh (lzhongsh),
比起Tai Zi Dang和金正日,美国精英的确不容易。既然美国精英能给美国人洗脑,建议他们把美国人洗脑成communist。不过好像美国媒体只会把美国人洗脑得更加推崇民主自由。

发信人: lzhongsh (lzhongsh),
还有,建议美国精英封杀《越狱》这种“恶毒”攻击美国政府、美国精英的“反动”电视节目。不过好像这种电视节目是美国精英自己投资拍的?

发信人: arlex (:-)),
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
洗脑有两种。一种姑且称之为‘刚性洗脑’,也就是只允许听规定的东东,另外一种可以叫‘软性洗脑’,说你想听的话,在中间夹杂着他要你听的话,到头来你发现,那些你想听的话,包括一些时髦名词,只不过是个幌子,真正卖的仍然是那些陈年烂谷子。不管什么社会,什么国家,其实到最后都是上流社会的统治,你去做个啦啦队员,还以为自己改变了比赛的结果。
中国还处在前一种初级阶段,美国已经是后一种阶段了。

发信人: lzhongsh (lzhongsh),
人与人之间交流,难道不是说自己想要对方听的话?难道这也是洗脑?要是这样的话,你父母老婆孩子,每天都在对你洗脑。

发信人: arlex (:-)),
虽然允许你听反对我的话,但如果支持我的话放到可以被100万人听到的地方,反对我的话只能在被100人听到的地方,而且长此以往,日复一日,也是洗脑,柔性洗脑。另外,你是不是以为只有你的‘关键’定义才是唯一正解?

Labels: ,

美国(政府)是如何控制媒体的4

发信人: lipid (牛三斤),
美国是不能convince 人的时候,
就搞两派,confuse大家。
被confused的人,还觉得挺自由的。

发信人: arlex (:-)),
竞选只是政治生活的一个部分,政治是上层社会的玩物,大选和平时的lobby, social,party等等都是上层社会的游戏,老百姓也就是起个啦啦队的作用,这个根基是不能撼动的。

发信人: simmoon (simmoon),
参见《media monopoly》。里面有很多hard data.
我们不能认为在美国骂骂BUSH就是民主了,很显然这是美国的两党制的体制造成的。如果我们以媒体中攻击资本主义,攻击美国民主的媒体信息为指标更为合适。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控制美国的确做得比中宣部要巧妙和毒辣。self-censorship。Rove同学的回复怎么有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不要激动。。。物极必反,美国媒体自由NN年了,早就不和以前的媒体自由是一回事了。

发信人: nickmit (上海老姜),
不见得是说谎,有倾向性的报道就是舆论控制。

比如说到 communist china,不用说美国人了,就是中国人也会觉得邪恶,再拿这个去说玩具,那就居心叵测了。

再说消息来源,如果你看到 7 个台说 communist china 的玩具有毒,2 个台说小猫上树,1 个 say no,大多数人就选择相信了。

发信人: nickmit (上海老姜),
你觉得美国人怎么看 communist china,你觉得他们会选一个愿意和中国交往的总统吗?
至于这个道歉的报道,和报道有毒玩具的广泛、力度能比吗?

【 在 pokerpro (专业的)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communist china,人家这么说我们,不正是
: 承认和鼓励吗?我们应该高兴才对。
: 美泰公司道歉也是美国媒体报道的,而且本来这就是个progress。
--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言论自由不是说媒体有义务有责任向你提供百分之百准确客观及时的报道,而是你可以有多种渠道去获得信息。你不喜欢cnn和nbc可以去看fox,你要是都不喜欢,还可以看国内的新闻媒体,不喜欢新闻媒体,你还可以看看blog上的小道消息,这些渠道通畅了,你有选择自由,这就是言论自由。

发信人: nickmit (上海老姜),
简单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这些媒体在报道中国负面新闻的时候非常踊跃,中国的成就,比如嫦娥,非得弄个老农赶牛放在上面。

这样的报道算不算客观,主流媒体这样的报道对选民是不是有影响,总统制定政策的时候要不要考虑这个问题,会不会进一步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加深此类报道。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信区: ChinaNews
因为美国对中国有敌意,这个很正常(所以我很不能理解在这种背景下你这么爱国的还要移民美国)。但是美国不仅仅有主流媒体,还有更多的信息渠道,这些渠道是否通畅,是否有多样选择性,才是言论自由的标志。

发信人: goldeneggx (北大有个研究生, 对我有点儿崇拜), 信区: ChinaNews
中国的媒体是喉舌, 或者说是口条

发信人: daigaku (囚囻囿回),
小将也罢,老将也罢,绝大多数都是赖在美国不走
大哥莫说二哥


发信人: jiazheng (假正), 信区: ChinaNews
说了那么多,你无非想证明一个观点是错的:“政府控制媒体”。的确,之前没有澄清这个观点的不成立性。这里提一下:美国的媒体不是由政府控制的,因为美国政府本身就不是美国的真正主人。

至于谁是美国的真正主人,又很多Conspiracy theory, 这里提一下:西方的一些顶端经济学者已经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美国经济背后的真正主人。请参阅:“Tragedy
and Hope: a history of world in our time" 和 “Capitalism and Freedom" 中的有关章节。两书的作者在学术界颇有名望,如果你有反面的资讯,愿意学习。

说到M&A, 引用你的话“拜托,谁买东西之前指望赔钱的?他们并购前当然以为是赚钱的啊”如果不是学金融,请对了解一些M&A的知识。不然,没法继续讨论。

引用:
“国政府请了好多前企业的主管做事,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Rubin 和 Paulson 表面上是总统提名,但事实上是利益集团内定的。Bernanke也一样。企业界的领导人是这些利益集团一手栽培的,学校的学术研究也是他们资助的,所以他们出来做事时维护谁的利益是相当明显的。


发信人: pokerpro (专业的),
这些conspiracy theory本身就是假设。而且任何媒体背后都有利益集团或团体支撑,这本身就不奇怪。把言论自由理解为有一尘不染跟天仙似的百分百客观公正媒体才叫滑稽。

Labels: ,

Wednesday, November 07, 2007

following what is AIM

The AIM paper was written by Robert G. Parr(PPP, b3lyP), Paul W. Ayers(P's PhD student), and Roman F. Nalewajski(information theory expert)

Robert G. Parr worked with a lot of big names and is big by himself. Now is trying to view DFT from viewpoint of information theory(IT, not technology :)). One more paper (http://www.pnas.org/cgi/reprint/97/16/8879.pdf)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Robert G. Parr
http://www.quantum-chemistry-history.com/Parr1.htm

A: After your life long interest, how do you view electron density now?

P:"...
Electron density is electron density. It sticks there through all levels of orbital theory. I mean, you could include as complicated a wave function as you could imagine to get a very accurate answer. And you wouldn't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at in any helpful terms.

But the electron density is electron density which changes very little from approximation to approximation.

A remark that should be made, and the case is strong, that the Kohn-Sham method is closer to all of the correct physics than the Hartree-Fock method is.

I have already mentioned one aspect, the highest orbital energy in Kohn-Sham is the exact {pronounced with emphasis} ionization potential, not the approximate ionization potential.

The Hartree-Fock operator is non-local, the Kohn-Sham is local, like the Hamiltonian operator. Another one is - believe it or not - every orbital in Hartree-Fock theory has got the same long range tail. Even a one s-orbital has the same tail as a 6f-orbital in some heavy atom. In Kohn-Sham theory the orbitals have their own tails.

The difference of excitation energies is more cleanly, or maybe not more cleanly, but more accurately connected to the excitation energy in Kohn-Sham than that in Hartree-Fock.

Hartree-Fock is really quite non-physical compared to Kohn-Sham and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Hartree-Fock determinant should be thrown away in favor of the Kohn-Sham determinant as the prime tool of the description in chemistry (as it already is in physics).
..."

Roman F. Nalewajski

Information Theory of Molecular Systems (Hardcover)by Roman F. Nalewajski (Author)
http://www.amazon.com/Information-Theory-Molecular-Systems-Nalewajski/dp/0444519661/ref=sr_1_1/105-5607062-2462847?ie=UTF8&s=books&qid=1194478845&sr=1-1

Labels: , ,

What Is an Atom in a Molecule?

A very interesting question and I have not really thought about before.
Comes from a forum disscusion thread
http://chem8.org/bbs/thread-650-1-1.html

Some contents in a paper read recently
jpca 2005 109 3957

Authors use "minimizing the information loss" method to obtain the definition of atom in a molecule (AIM). And validated the Hirshfeld AIM definition from information-theory viewpoint.

However, "Despite its utility, the atom in a molecule cannot be directly observed by experiment, nor can one measure enough properties of an atom in a molecule to define it unambiguously."

Therefore:"There are multiple ways to partition molecules into atom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various observed chemical trends and experimental data.""Chemical science is built upon the atom, and the atom in molecule is a vital, central chemical concept, yet forever elusive."

If AIM is not completely concrete how could electrons related to them be?This leads to Mulliken Population, NBO...

Labels: , ,